空调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空调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中央政府经济政策从未改变

发布时间:2020-07-13 19:05:13 阅读: 来源:空调厂家

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7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再次提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与本届政府就职以来一直倡导的经济政策总体思路是完全一致的,这同时表明中央经济政策从未改变。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但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握好、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同时,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做到稳中有为”。

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就清晰的意识到破解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此后,李克强总理的三次基层调研,反复提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传递中央政策从未改变的信号。

3月29日,李克强在上海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一方面要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搞好宏观调控,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发展。”

6月8日,李克强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关键要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中有所作为,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新一届政府履新118天,调控潜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三个关键词透露出了李克强的宏观经济调控策。

此次李克强总理在广西更是剖解了三者的重要关系,“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这场“硬仗”,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既要有效地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又需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要有效地破解当前结构调整中的难题,还要逐渐化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这样才能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垫底子”。而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无疑是中国经济实现升级的重要保证。(新华网,记者 辛文)

调结构刻不容缓 破难题不走老路

最新公布的6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其中,邮政快递、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环保治理服务业及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58%以上。这个指数近年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较高水平,说明中国的服务业活动趋于活跃。

服务业的稳步发展及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不断提高,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稳中提质”的一种表现。

实际上,在人们更多“纠结”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时,中国经济结构的“质变”已然发生。当前,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而经济结构调整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依靠市场机制加快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经济结构悄然“质变”

尽管今年第二季度主要经济数据尚未出台,但从一季度的数据及各地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这些新的动向被有些经济学家称为“新结构”。

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的贡献率持续增大。一季度7.7%的经济增长中,有4.3个百分点是由最终消费贡献的,贡献率是55.5%,而去年全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提升;

从产业结构来看,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9%,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同期有明显提高,说明高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正推动各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创新驱动的能动性大大提升;

从城乡结构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及消费增长超过了城镇。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3%。城镇消费增长12.2%,乡村消费增长13.9%。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趋缓;

从区域结构来看,区域增长显现协同化。西北部、中部以及东北部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出口增速大幅度上扬,全国出口的中心向西部转移。说明区域结构渐趋协调。

以上这些数据及动向表明,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提高。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主动调结构的结果。稳增长、控物价双目标的实现,为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调结构“躲不开绕不过”

结构调整是世界经济共同面对的话题,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为了走出经济低迷,各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都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调结构更是“躲不开绕不过”。

事实上,我们对于结构调整重要性的认识不可谓不早,也一直在推进。从“九五”计划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考虑到当时我国经济已连续10年高增长,以及显见的产能过剩,有关部门着手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旨在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

但从结构调整明确提出至今,3个五年规划过去了,各地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实际成效离预定目标仍有不小距离,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一再困扰着中国经济。如产能过剩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产业发展布局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压力增大问题等。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上的失衡长期被高增长所掩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未成为当时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积极应对危机又成为这几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调结构的步伐不得不再次放缓。

然而,结构调整的任务越来越迫切。随着中国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国际国内的实际形势看,以往那种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也面临挑战,继续做大增量的空间所剩无多,当务之急必须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看到,全球制造业生产力布局已经发生改变。各国和地区普遍意识到过分倚重金融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的弊端,纷纷强调回归实体经济,将高新技术、绿色环保产业、人力资源储备作为重点,目的就是要占据未来经济领域的制高点。这也在倒逼着我国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升级。

转型之痛考验勇气智慧

以往我们提及结构调整,更多想到的是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五小”等行政手段。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政府的力量来主导结构调整,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市场之于结构调整的基础性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参与,扭曲了资源配置,造成一哄而上、盲目扩张的现象,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较低的效率。

经验和教训凝结成一个共识:结构调整一定要引导经济增长从单纯的速度追求,转向更加注重就业与收入增加、更加注重市场作用发挥的轨道上来,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为此要破除两大障碍,一是传统观念,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一句话,调结构、破难题,决不能走老路。

有人担心,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稳增长与调结构如何协调?实际上,结构调整所做的正是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盘活存量,由此带来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还有人担心,结构调整会带来企业的亏损,甚至倒闭破产。结构调整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是我们面对转型难以避免的“阵痛”。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身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结构调整从哪里入手?关键是调整需求结构,核心在于扩大消费。不仅要加快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还要在培育产业新优势上下足功夫,特别是要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尽管当前经济总量尚不能与传统产业相提并论,但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与日俱增。同时,还要加快培育一批消费新亮点,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以深化改革健全市场体制机制的力度不断加大。简政放权、财政税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都在稳步推进,下半年还会有新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这些都将进一步助推结构调整迈出更大步伐,从而更好地释放市场活力。

实践表明,只有调整才有出路。但结构调整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摒弃传统的投资依赖,扭转失衡的增长结构,注定是一场勇气和智慧完美结合的攻坚战。调整得越快,就越能为经济转型发展赢得时间;调整得越到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越高。(经济日报,记者 顾阳)

凯里定制工作服

上海西服设计

枣庄工作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