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空调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土产品变成洋饽饽苍绿绢蒿

发布时间:2020-10-18 20:41:19 阅读: 来源:空调厂家

“土产品”变成“洋饽饽”

全国消息:7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当蕉乡浦北县的一群农民老板,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和拼搏,用国际化的眼光闯市场的时候,在收获的时候,他们不知不觉地引领了当地编织产业融入了全球化的大潮之中。

“我的一个灵感拿下了200万美元的订单。” 来自广西浦北恒昌工艺编织厂老板何辉告诉记者,他为今年5月份在第107届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的收获感到自豪。

今年3月份,何辉到山东考察市场。他发现,当地农民采摘玉米后留下很多玉米衣。少数人把玉米衣编成绳子来用,大多数烧了作为农家肥。能不能利用这些绳子编织成各式各样的外贸编织品呢?“职业敏感”使何辉购回一批这样的绳子,然后组织本厂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这种采用玉米衣绳制作的编织花篮以其环保、清香、精美等特色,在广交会上吸引了广大外商的眼球,并成为美国沃尔玛公司特许供应产品。

在今年5月份的第107届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包括恒昌在内的海龙、广龙等浦北县7家工艺编织品出口企业现场签约成交额达2100万美元,比上届广交会成交额增长31%。据了解,该县编织企业共29家,其中投资额超过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15家,有自主出口经营权的企业18家。

这18家企业老板,都是清一色的农民出身。他们的创业经历大抵相似: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自我充电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出口业务以及操作惯例后,严格按照国际操作惯例,规范订单生产、加工、交货程序,赢得外商信赖,在国际市场闯出一条路子。

编织业是浦北县传统的手工业,改革开放前,满山的鸡骨藤、竹子、白芒等上好原料编织出的产品,农民大多是自用,从未登上“大雅之堂”,更没想到,有朝一日这些“土产品”能够漂洋过海,一展风采。

海龙工艺编织厂老板陈德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6年,陈德新到信用社借贷5000元,办起了当时全县为数不多的个体企业——三合镇竹编工艺厂。“2000年以前,由于没有自主出口经营权,我们的产品只能批发给深圳等地的外贸公司,企业效益没法最大化。”陈德新说。

国外公司从中国进口产品的条件相对“苛刻”:除了要实地验厂,察看工厂规模,还对产品质量、环保、反恐、人权等方面有严格要求。为此,1996年,陈德新另起炉灶,在龙门镇开办了海龙工艺编织厂,随后还在灵山、博白、容县、兴业等县建立了4个分厂。目前,公司总部占地面积5.35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直接安排1200多个农民工就业。同时设立32个厂外加工点,辐射带动3万多农户从事编织加工。成为浦北县最大的编织龙头企业,被认定为广西第三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如今,浦北县有更多的编织企业老板主动“补课”,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今年4月份,芳艺编织有限责任公司老板周德芳向县里商务局专家请教了外贸出口的相关事宜后,整改企业,使之合乎“国际标准”。同时聘请国内外“高手”指导,使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起来,提升工艺品位,争取尽快加入到自营出口行列中。

当 “农”字号的藤圈、鸟屋、竹篮等工艺品成为美国、法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或产品外包装时,浦北县编织业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广。品种由原来的藤、竹、芒等6大系列,发展到麻、草、纸等20多个系列,花样品种由原来的30种,增到1200多种。

随着多年的发展,浦北形成了一个以龙门、小江、三合和北通为中心的编织产业带,迅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村民们也以编织为业,走上了一条致富路。仅龙门镇就聚集有德新、港龙、颜家等13家编织企业,其中,产值超千万元的就有4家。全镇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编织业,其中,有3000人直接成了工厂的产业工人。在小江镇,则汇集了恒昌、金象、丰越等产值超二千万元的编织企业,目前全县从事编织产业的农民达到6.2万多人,编织产业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额70%以上。

温州医院治包皮包茎的价格

西安白癜风医院联系电话

看荨麻疹的医院